close

  俄烏千年恩怨史:在戰爭中分分合合
  陳曉晨
  麥金德說,她是歐亞大陸的“心臟地帶”。
  布熱津斯基說,她是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“戰略支軸”。
  亨廷頓說,她是西方基督教文明與東正教文明之間的“斷裂帶”。
  在國際政治巨擘的眼裡,烏克蘭是歷史上衝突的最前線。
  烏克蘭境內有一條南北流向的河流——第聶伯河。她是烏克蘭的母親河,就好比是黃河長江之於中國。然而,這個國家也被這條大河大體分為東西兩部分。第聶伯河河谷,恰恰就是歷史上“西方”與“東方”之間的“大裂谷”。並非巧合的是,這個國家的首都基輔——此次烏克蘭內亂的核心地帶——就橫跨第聶伯河。
  第聶伯河是俄羅斯民族和烏克蘭民族共同的搖籃。公元9世紀初,基輔羅斯建國,成為俄羅斯和烏克蘭人的祖先。由於基輔羅斯與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關係密切,東正教在俄羅斯和烏克蘭東部廣泛傳播。15世紀,在擺脫蒙古人統治後,莫斯科大公國成為權力核心,並將烏克蘭的第聶伯河以東地區囊括進來。與此同時,莫斯科還在拜占庭滅國後成為東正教的中心。從此以後,烏克蘭東部一直在東正教和俄羅斯的影響之下,直到今天。
  不過,當時新生的俄羅斯一度面臨強大的波蘭。在對外關係上,除冷戰時期,波蘭幾乎始終與俄羅斯為敵。如今的烏克蘭東部曾長期在俄波兩大民族的拉鋸之下,在那裡爆發了無數次戰爭。直到1772年,俄羅斯占領了烏克蘭東部,並長期保持控制。
  俄羅斯人信奉一個邏輯:軍隊打到哪裡,哪裡就是國界。通過對土耳其的多次戰爭,俄羅斯打下瞭如今烏克蘭南部的廣大地區。1795年,俄羅斯和普、奧第三次瓜分了波蘭,俄羅斯得到長期在波蘭統治下的烏克蘭西部。與烏克蘭東部不同,烏克蘭西部長期在天主教文明浸潤下,更把自己看作“歐洲人”。在長達一百多年的俄羅斯統治下,烏克蘭境內的各民族逐漸融合,形成烏克蘭民族。不過,烏克蘭內部的東西分野從來沒有真正彌合過。
  20世紀,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生的蘇維埃俄國主張“民族自決”,也希望為自己留有緩衝,於是建立了面積廣闊的烏克蘭共和國。不過,蘇俄也鎮壓了主張獨立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。同時,亡國一百多年的波蘭復國,占領了烏克蘭西部,並與剛剛建國的蘇俄爆發戰爭。戰爭的結果是蘇俄先勝後敗,西烏克蘭大片領土被劃歸波蘭。膾炙人口的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》反映的就是這段歷史。
  此後,蘇聯和波蘭對各自統治下的東、西烏克蘭都實施了民族壓迫和同化政策。蘇聯的政策導致並加劇了1932~1933年烏克蘭大饑荒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不少烏克蘭人曾一度歡迎納粹德國的占領,這從側面體現了蘇聯時期的俄烏矛盾。1939年9月,在納粹德國進攻波蘭之後,蘇聯出兵占領了當時的波蘭東部,其中包括西烏克蘭。戰後,西烏克蘭被劃歸蘇聯領土,成為今天烏克蘭的一部分。
  1991年,烏克蘭獨立。然而,烏克蘭內部的東西矛盾從未停止。這是歷史上俄羅斯與波蘭(以及西方)、文化上東正教與天主教勢力範圍爭奪的縮影。如今,倒向西方還是倒向俄羅斯,再次撕裂了這個“文明斷裂帶上的國家”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w48mwlu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